汇报是每个职场人都要经历的“磨难”。
有时候,活干的好不好,全靠一张嘴和台上的几十分钟。
其实不光是下对上,上对下也是一样。
企业管理层向员工宣贯一种理念,提出一个构想,传递一种愿景时,也是汇报。比如,明年要不要涨工资啊,怎么涨啊?
而汇报最大的特点,是一对多。这就意味着,你不仅要克服内心的忐忑,捋顺演说的逻辑,还要不断吸引听众的注意力。
所以,无论你是想做个好员工还是优秀的领导者,都得先成为一个演说者,或者,会讲故事的人。
前几天参加了一个公司内部培训,专门讲了这个专题,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整理的笔记。
1 报告和演说是两个逻辑
报告是工业化的产物
我们在写汇报材料的时候,是按照一定的结构和模式来编排的。
这样编排的目的是为了兼顾讲解和阅读。所以,我们的报告不会像乔布斯的报告一样,只有一张图,一行字,因为他的报告只用演示,不用阅读。
为确保报告的说服力和完整性,我们会强化报告的逻辑。当结论是D的时候,我们会默认听众不了解其中的因果逻辑,而从A-B-C-D一路推导过来。
于是,报告的结构就变成先说A,因此B,导致C,最后D。
当报告用于阅读的时候,这样很好,可是演说就不同了,那是另一种场景。
演讲的场景是这样的
美国大片通常是怎么讲故事的?
通常不是按照应有的逻辑起承转合,而是一开始就搞一段特别紧张刺激的场景。先把大家吸引住,然后用各种悬念,一直牵引着你。
无论你的报告多么有价值,前提是先得让大家别走神,别上厕所。否则,一定会遗漏掉很多内容。
特别是,当听众很多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带着自己的目的来听。有的人关心放假的事,有的关心涨薪的事,有的关心某个项目款的批复的事。关注点不同。
所以,当听到自己感兴趣的时候,就会注意一下,听完之后,又继续游离出去。于是,听众和演讲者的关系就如下图一样:
演讲者按照报告的逻辑,平滑推进,而听众的注意力却是不断游离的状态。
听众游离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尿点到了。什么叫尿点?
就是你认为后面的故事情节你都知道了,可以上厕所了,这就是尿点。也就是说,当情节可预期时,听众就会游离出去。
这就是为什么要不停设置悬念的原因。
总结一下(见图):
那么,如何才能讲好一个报告呢?有三个要点。
2 讲好报告的三个要点
1. 熟悉核心观点
每个报告都要传递一些观点,作为演说者,你要特别地熟悉这些观点。怎么才算熟悉了?
I 能描绘细节
能用数据、过程、具体事件来解释观点。
II 能用简单的逻辑快速阐释
不要以为听众什么都不知道。演说不是写书,不一定非要按照A-B-C-D的逻辑来说,而是完全可以跳着讲,比如A-C-D。中间省略的过程听众能自己脑补。
III 能用自己的经验理解观点
如果你剽窃了一个别人的想法,那么一定要能用自己的经验来解释。否则,在演说的时候会显得很不自然,很不自信。
PS: 不要模仿别人的演讲风格,或COPY别人的段子,这样常常也会很尴尬。
2. 紧凑的节奏与合理的时间分配
I 三分钟原则
人的注意力只能持续维持3分钟,所以,在演讲的过程中,要每三分钟和听众建立一次关系。这是需要事先设计的。
行内叫“三页一亮点”,就是每三页内容,就会有一个亮点。
什么叫亮点?其实就是尿点的反义词。
这样,听众在听的时候就是下面这样的情景:
图 / 全程无尿点
II 在熟悉的核心观点上分配足够多的时间
我们前面说过,为了保证报告的完整性和严谨性,我们会写入很多信息补全逻辑节点。而这些信息,其实很多听众都知道,或者其实没那么重要。
而汇报的时间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我们把时间更多地分配到你熟悉的和重要的核心观点上。
如果要在熟悉和重要两个中间选一个,我选熟悉的。因为,重要但不熟悉,说了也说不清楚。可能还会影响整体的听众体验。
不用担心,报告是可以阅读的,重要的他自己也会看。
III 没有核心观点就多演绎报告以外的内容
演说重在演。报告里也不总会有特别多的亮点。就像驱车观光,总会经历一些平淡无奇的地方。
这时候,你可以演绎一些报告以外的东西。这一点,大家可以和导游学一学。调节气氛,也是演说的一部分内容。
受众就是客户,大家用时间和精力,购买了你全部的演绎。
3. 核心观点的充分诠释与受众说服
I 行动导向的观点才有价值
如果我说:读书是提升个人能力的有效方法。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我要怎么做才有效呢?
观点只是一个方向,受众更关注的是如何行动。因此,只有有行动导向的观点才有价值,才容易被听众接受。
II 四种有效的诠释方法
1)用理论使其合理化:引经据典,增强说服力
2)情境之中意料之外的常识:用信息不对称或新颖的角度解释
3)满足窥私欲:说说那些竞争对手是怎么做的
4)开拓认知视野:在更高的认知层次上解释
总结一下(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