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学问,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 摘自《问说》
做管理的这些年,我一直觉得“沟通”是一门复杂的学问。
我眼中的“沟通”不是诸如“三天成为沟通高手”认为的沟通,简单而又能快速掌握。一说沟通必说倾听,一说沟通必说同理心!这重要吗?当然重要!但远远不够!
我眼中的“沟通”,它知识庞杂,种类繁多,是非凡的技巧,是优秀的能力。它包括了对语言的运用,对情绪的感知和调动,对场景的把握。它涵盖了逻辑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这里面技巧,内容更是关键!
比如实操层面:我们应该如何提问?
提问,是真正能激发一个人思考的源头。如陶行知说得好: “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
梳理杂乱的信息;需要问题!
寻找事情的真相,需要问题!
启迪创新的思考,需要问题!
近些年体验学习、引导技术、教练技术、行动学习法等等真是炙手可热,它们可都是基于提问而发挥作用的。
接下来让我们用三个层次来说明如何提问:
第一个层次:逻辑关。
根据提问的目的,设置问题的框架。一个缺失提问经验的人常常不知道从何问起。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利用“5F”提问法,5F提问的5个内容维度:事实(Fact)、感受(Feeling)、分析(Focus)、行动(Future)、学习(Finding),如下图所示。通过5F提问法,并组织相关的提问练习,可以让参与者知道应该问哪些问题,提升多角度提问能力。
1.事实类提问:澄清真相
在摸清事实的时候,可以再使用4个W法进行延伸:
发生了多久?什么时候发生的?(WHEN)
相关方都有谁?(WHO)
到目前为止,做了什么?(WHAT)
在什么地方发生的?(WHERE)
2.感受类提问:自我觉察
围绕三个维度:什么时候的感受?什么人的感受?什么方面的感受?
3.分析类提问:关注原因和假设
最常见的方法是: 5WHY法,但要小心在实际运用时,不要走上逗比之路(比如下图,不走神这个答案明显走偏了)。
4.行动类提问:关注未来
又可以再使用4个W法进行延伸:
1. 什么时候做?
2. 与谁一起做?
3. 做什么?
4. 在哪儿做?
5.学习类提问:促进反思
适用钟摆逻辑,学到了什么?好的一面?待改进的地方?
第二个层次:技巧关。
当想到问题,还要根据对象不同,环境不同,目的不同,使用不同的方式来提问。这个时候就需要关注提问的技巧。这里介绍其中一种:比如对象是特别能说,也特别能发散的时候,就可以使用封闭式问题。如果对象比较拘谨,也可以一开始使用封闭式问题,慢慢过渡到开放式问题。如果一开始就需要启发,就要开放式问题。
封闭式问题:适合节省时间,布置任务,判断问题的场景。
开放式问题:适合时间空余,没有标准答案,启发问题的时候。
第三个层次:心理关。
这一关其实最难,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克服自己敢于提问的心理关。另一个是如何去拆解掉对方不愿意配合的心理关。
1.自己不敢提问,无非就是怕别人觉得我们笨,怕别人觉得我们不合群,当领导更不想问,怕别人觉得自己不够权威。克服自己敢提问还是要给自己心理建设问问题没什么丢人的!
2.拆解对方不愿意配合,就需要去感受对方,多思考问出什么样的问题,他会不竖起厚厚的保护墙?他会有安全感?这一关需要在各种不同的情景中不停的去尝试并持续的改进。在这儿,抛研引玉,说一个我使用的方法,如何把责任往外引从而获得更好的沟通效果:
a) 空间上的往外引:我们常问一个问题,比如:为什么会把这个做漏了?关键词是“为什么”,这就意味着是对方的问题,是“你为什么”,意味着批评和引起防御。而改成“是什么原因”。会让对方感觉不是我的问题,分析一下有可能是外部环境的原因。这就有了安全感,可以更好的开始沟通。
b) 时间上的往外引:比如常用的:这个事情要怎么做?一样的原因,是“你要怎么做”,改成“做这个事情,步骤会是什么样子的?”。那可能就不是我做,那我可以好好想想,好好聊聊。
当把问题的表述方式进行了一定的转换,当沟通的气氛很好,大家都敞开了心扉,愿意思考。那自然沟通的效果就很好。
沟通本身因为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对象的变化,无法穷尽,所以要根据改变,不停的调整和练习。以上这些只是关于提问的一点浅闻小见,很开心能和大家交流探讨!
本文由作者@刘世涵 ,项目管理实战专家
原创发布于管理圈,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