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P考试应该是项目管理最常见的证书之一,但是为什么那么多人没考?考试费太贵了,考不过怎么办?含金量不高,没什么意义?毕业后就没认真学习过,哪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因为种种借口,我一直停在望而却步的阶段。每每看到机构说百分之九十几的通过率,我都感觉自己会是剩下的百分之几。17年的时候因为PMBOK改版,我放弃了一次机会。再见已是2018年10月,因为工作和同事谈起PMP,看到他5A的成绩,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圣略远程班。报完名后离第一轮复习计划还有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和往常无异吃吃喝喝。每天在群里看1812班沟通CCB、定量风险分析,相关方,心想那都是些啥玩意啊?
转眼第一轮复习计划开始了,对于毕业后再没有主动学习的我,如何静下心来是很大的挑战?我跟朋友们说要闭关三个月,游戏卸了,聚会频率锐减。第一轮复习计划是概读PMBOK一遍,第一天看了前三章,字我倒是都认识,是真的一脸懵逼。知识点很散,当时内心是怕的,心想难道PMP考的都没逻辑可言?第二天看第四章项目整合管理,同样一脸懵逼。一个章节涉及了太多别的章节,输入输出是啥,工具技术干啥用?第三天看第五章项目范围管理,这张好像读着比较顺了,至少能流畅的读完了。接下来的六七八九章也算比较顺利的读完了,读完就忘的效果非常明显。到后几章,觉得读没意思了,开始放水草草的看完。第一轮复习在一脸懵逼和读完就忘中结束。至此我对PMBOK一点感觉都没有。
第二轮复习计划开始,本轮复习是要求看一章PMBOK,看一章王博士,当然终于开始上老杨的直播课了。第一次上课,上了30分钟注意力就不行了,第一堂课结束的时候,本来素颜的我给自己化了个全妆。第二堂课我认真听了,但是整合真的太复杂了,我没懂。倒是老杨把找女朋友做项目的比喻记得很清楚。后续的课程也算循序渐进,在不知不觉中老杨讲的工具方法都懂了。第二轮复习我定的目标是一天看PMBOK一天看汪博士。第二遍的PMBOK算是读懂,但是没有记住ITTO,也没有连贯的把10个知识领域结合起来。相对的看汪博士的时候,会更蒙。汪博士把过程和ITTO分开讲述,且ITTO仅是简单描述,理解难度较大。复习过程中的课中模考,60%的准确率,当时心情很低落。两轮复习结束,记住的东西不算多,但是明显人能静下心来看书。
第三轮复习计划依然是看PMBOK,看一章PMBOK做一章分章练习。第三轮复习开始,突然就开窍了,即使依然记不住TTO,但是知道知识点在哪章,知道考点是什么。分章练习的成绩一直保持在60%以上。明显到了第三轮复习,虽然前面两边PMBOK没看懂,但是积少成多,第三轮的复习效果有了明显提升。随后的两次模拟考试,都达到目标水平,第二次模拟达到154,算是对前面学习的肯定。
第四轮复习计划是做综合模拟,我又看一遍PMBOK并且看完一章再做一遍分章练习。这一遍看书在于把知识点熟记,5大过程组10大知识领域49个过程组的关系清晰明了,最终综合模拟的正确率达到65%以上。
第五轮复习计划是查漏补缺,除了错题分析,老杨的讲义从第四轮复习开始我总共看了3遍,最后达到的效果是大家讨论到哪个知识点,可以快速定位到具体的过程组。
考试前一晚过了所有模拟题的错题,但是效果并不好。3月30日的考试,题目没有想象中的难读懂,但是答案很纠结,我改了几个第一感觉的答案。考完心里没有感觉,已经尽力,不遗憾。虽然成绩“难产”了2个月,看到邮件开头的congratulations,一切都好。
回头看我自嘲比高考还刻苦的三个月,过得充实又忙碌!整个过程中有一些感想,记录下来:
1、 按计划做!考PMP就是做一个项目,先把计划排好,并且努力的去达成每个目标。按照备考计划复习,通过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2、 PMBOK是最重要的!PMBOK是最重要的!PMBOK是最重要的!重要的事说三遍。后期时间不够看PMBOK推荐看讲义,比汪博士效果好。
3、 挤出时间学习!每天少玩一小时不会死,少看一小时书倒是3900会白花。时间挤一挤就出来,错过的剧可以补,没约的饭可以约,学习要不断坚持!
4、 不推荐为了考试而学习。考试前很多人跟我说PMP实用性太低,没有学习的必要。现在的我依然说PMP实用性太低,但PMP给项目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在PMBOK的指引下,努力把项目做成一个理想项目。
最后感谢三个月来支持我学习的朋友,鼓励帮助我的老杨、cindy等,相互学习都ALL PASS的小伙伴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