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早晚有一天都会步入婚姻的殿堂。在国人的认知中领取结婚证和办婚礼是两码事,所要解决掉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前者更像是获得合法性,譬如小乐帝便是领证后共同买房;而后者更像是“发布会”,向所能广播到的人(尤其是家人)一个交代。小乐帝也是抱着这样的理解去准备和进行婚礼的,整个流程虽然由于时间紧、涉及点多、临时搭班子,有诸多匆忙之处,但目标明确,人员和资源有余闲,最终总能顺利礼成。
因此,当小伙伴问小乐帝办婚礼最大收获时,并不在手忙脚乱的流程上,也不在早已合法的心态转变上,因为这些之前是有很大确定性的。最大的收获反而是之前不确定性或者事后发现与预期不符的事情。这里小乐帝的回答是人际关系。
婚礼邀请函
婚礼更像是“发布会”,对于主办方既要做好发布会这款产品,也要将产品真正的发布出去。既需要搞定婚礼这个产品本身,譬如酒店、婚宴、主持人、摄影、音响、化妆以及提前预演流程;也要搞定参加发布会的人,也是这场发布会的真正用户或客户。父母家人认为的那部分用户或客户非常容易搞定,且不需要我们操心去拉或通知。
我们自身关系的用户或客户,则是最大的不确定性,也是小乐帝拖延很久才梳理清楚的。大致可按人生大段经历来归类,具体归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考研、研究生、公益项目、户外兴趣、工作、产品同行等。每段经历中包含哪些人又是需要梳理的。
梳理的过程是非常感性的。不同阶段的同学基本按有交情且保持联系的,关系是相互的,随着不同阶段生活和工作专注点不同,一定会有一些生疏,婚礼邀请恰恰是互相增进感情和认同的绝佳场景;出于某个共同目标或兴趣,也有一些共同话题比较多,联系多但不深入的,婚礼邀请也是一种邀请对方走进个人世界的一种友善;除去想要邀请的,我们也会梳理出一些我们只有单向联络,但从未被对方主动反馈的关系,这种单向而非互动的关系,自然要学会避免自作多情,默默梳理清楚即可。诸如此类,最终确定了一个发布邀请的list。
因此很多小伙伴说,哇,你结婚了,怎么也没见晒朋友圈?不可否认,朋友圈已经成为大杂烩,不发朋友圈,既能避免对吃瓜群众造成信息困扰,也是一种主动筛选精准化发布邀请的结果。
婚礼参与度
list形成之后,尽快在婚礼前发出邀约。邀约发布后,并不要有过高的预期,每个受邀者的婚礼参与度不尽相同。譬如有些要参加至亲婚礼;譬如有些山高水远山长多有不便;譬如有些觉得收到这份邀约跟大街上收传单没有区别,抛之脑后了。
受邀者的客观情况和主观认知共同决定了婚礼参与程度不同。参与由深到浅可分为:婚礼前后全程参与、赶赴现场参与观礼、婚礼前无法到场但送上祝福、婚礼后记起此事送祝福、婚礼前后杳无音信。
由于缺乏相关经验,对于婚礼的流程和复杂度并没有预期,因此很多小伙伴婚礼前后帮忙,还多被小乐帝自信的拒绝了,“没啥事”。但婚礼确实有小伙伴必须出席的地方。譬如结婚这是喜事,人多热闹,充人头都是好的;譬如北方流行婚车沿线贴喜字封井盖;譬如起早接摄像师、化妆师;譬如接送宾客。实际小伙伴的参与度,远超小乐帝想象,至少都比我经验丰富。
对于外地过来的小伙伴,自然不懂家乡的习俗。但能从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地赶到现场,甚至有的小伙伴放弃去瑞士陪同女友旅行,是用行动表达交情深厚;同时收到全国各地的祝福,也是对曾经相逢的一种认可。甚至有一些小伙伴,小乐帝并没有主动通知,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也赶了过来或送上祝福,令人感动。
重估人际关系
婚礼参与度是对之前婚礼邀请人反馈评估的标准,也是自身人际关系重估的绝佳机会。人际关系的价值主要体现在遇到事情的时候,能够用得上。而非仅仅节假日,互相停留在群发短信的列表中。
婚礼恰恰是一个非常好的场景,婚礼于个人而言是人生大事,借此通过梳理受邀人和受邀人参与度,足够成为一份非常有说服力的实例调研。
整个过程下来,婚礼参与度最高的除了亲人外,便是不同阶段的同窗同学。学生时代的同学关系相对纯粹,没有太多利益关系,能够保持多年联络,就注定了这帮同学参与度会比较高。但是随着社会分工和个人行业不同,很多同学关系也仅维持在当年的同学情谊中,并没有进一步的发展,这是需要更加关注的。除了婚礼,小乐帝之前买房,找了两位同学10分钟,借到了押金和中介费不足的几万块,也能印证这一点。
科技圈同行或同事关系还是比较薄。早在小乐帝入行互联网时,就发现如果同事结婚,最常见的也就是默默发个喜糖。喜糖收到的多了,也就习惯这种模式了。科技圈之所以显得人情淡薄,主要归因于科技圈人员流动性高。在平均18个月就跳一次槽的行业,身边的同事换一遍,并不需要多长时间。流动性高且工作节奏快,并不能让大家在工作之外建立足够深入的联系。最后大家也就习惯了这个行业人情淡薄的特点。即便小乐帝有心邀请的几位关系好的同事或同行,最终也没有得到对方参与。
最近复盘身边朋友和自身生活和工作走弯路,最大原因莫过于将感觉等同于客观事实。人际关系方面也是如此,在不经历任何事情的前提下,我们会有很多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关系,但关系是否牢固甚至存在,是需要通过场景来验证的。显然婚礼是一个很好筛查和验证的场景,那些主动邀请,最终无任何参与度,至少需要重估,与其关系是否属于一头热,是否应该腾出更多精力,去维系良性互动的关系。
总结
经过办婚礼这件事,最大的收获莫过于对人际关系作了一次全面梳理和评估。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需要不断以场景为探针,去检验人际关系是否如我们所想那样。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对人际关系做一定的“扬弃”,将我们的精力和善意用在值得付出的关系上。
关于作者:小乐帝(公众号:产品经理读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