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什么绩效度量指标,是加班不能达到的。如果不能达到,就加更多的班。-- Lisa Guan
如何衡量敏捷团队绩效?
敏捷教练和顾问们经常告诉他们的客户:传统的度量指标,诸如收益价值、工作小时数、代码行数,以及代码测试覆盖率等都不能与敏捷项目很好地吻合。那么,
- 什么是好的敏捷度量指标?
- 如何有效衡量敏捷团队的绩效?
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有很多,相关的书籍也有好几本。比较常见的度量参数有 - 故事点,速率,趋势,质量,客户满意度,价值等等。指导性的理论也深入人心 – 度量标准不可固定不变,要观察具体阶段和实际情况勤于调整。
你可能还听过很多名声在外的敏捷型公司,用 OKR 取代 KPI.
然而,在项目的实际应用中,以上这些真的有助于客观公平的体现团队的绩效,并且促进敏捷方法的实施么?
作为一个敏捷教练,有幸接触很多团队,积累了大量的观察样本,观察的结果就是 – 这些度量在很多时候是然并卵 ,并不比传统度量更加有效。
我们举几个常见的敏捷度量参数的例子,来看一下他们理论上的优势,以及在现实操作中是怎么变得然并卵的。
1、衡量完成的故事点(或功能点),速率或价值。
用"完成的故事点数"或者"速率"来取代"工作小时数"或"代码行数"无疑是个进步。因为前者相比后者更加关注团队在单位时间内完成了多少有价值的功能点,而不是单纯堆砌代码。
实际项目中可以有很多方式来提升每个迭代交付的故事点。比如提升团队的技能水平,团队成员之间更多合作,采用新的工作方法和工具,提高生产效率。很多人认为度量故事点和跟踪速率曲线能促进团队关注这些因素。
但是还有一种最简单的,见效特别快的,不需要动脑思考就可以达到同样效果的方法 – 加班。
2、工作质量
工作质量不管是在传统项目中和敏捷项目中,都是必不可少的衡量条件。与质量相关的参数最直接的就是bug数量。提升质量也有很多方法,比如提升研发测试人员的专业技能, 制定编码和测试规范,增加自动化测试和回归测试的覆盖率,使用更先进的监控检测工具。
当然,还有一种最简单的,见效特别快的,不需要动脑就可以达到同样效果的方法 – 加班多测试,加班修bug。
3、任务完成周期(Cycle time)
我本人是特别喜欢用这个参数衡量自己或者团队的进步的。一件事情即使做的很熟了,有了这个参数,会鼓励你去想,有没有什么办法做的更快一点?批处理?自动化? 如何把原来需要2天完成的工作缩短到1天?
当然那种最简单的,见效特别快的,不需要动脑就可以达到的方法也适用 – 加班。
自细想一想, 客户满意度, 发布频率,等等等等其他的度量指标,没有什么是加班不能做到的。
如果不能做到,就加更多的班。
总加班,团队满意度会下降。 引入团队满意度作为指标如何?
一个能选择挥动鞭子不停加班的捷径来达到指标的公司, 团队成员的满意度即使引入了,也会被放在一个非常靠后的位置。
其余的参数,例如度量学习,成长,改进幅度等等, 虽然重要,但都是很难量化的指标,而且会受各方的主观看法影响,不能形成具有普遍说服意义的结果。
关于度量,有个著名的说法,叫度量什么,得到什么。这句话只有一半,另一半是 - 只是不一定是用你期待的方式得到。
Why?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因为绩效考核都 包含短期目标。
因为绩效考核与 团队利益相关。
不管是功能点, 还是客户满意度,还是任务完成周期,KPI或者OKR里面要求的目标,都是工作导致的结果,并非工作的过程。而无论敏捷方法,还是其他项目管理方法,还是加班,都是在工作过程中发生的事情。 他们就像达到同一个目标的不同路径。
那么『敏捷』和『加班』的路径有什么不同呢?
采用敏捷方法来达到目标,需要投入时间成本,学习成本,实践成本,并且最终对结果能促进多少增长是模糊的。
而加班只需要投入时间成本,增长也是确定的—用加班"人/小时"就可以轻松预估出来。
长期来看,采用敏捷方法类似于给土地施有机肥,见效慢但是长期来看对土地会越来越肥,并且将来会长出更健康的,美味的植物。
而加班类似于给土地施速效化肥,土地很快会失去营养,板结。短时间内植物虽然长的快,个头大,但是口味差。
土地就是你的团队, 植物就是你团队的产品。
这是一个简单的选择题,长远利益 VS 短期利益。
但是一旦引入绩效指标考核,选择的天平就会严重的倾斜。
因为不管绩效考核什么, 它有短期目标,常见的考核有月度,季度,半年,一年。而绩效考核又与团队利益相关联。所以团队要在考核之前达到甚至超过指标,就会倾向于选择可能性更高的,更加容易预计产出的路线,这个前提下,加班明显比敏捷更有优势。恰恰上面列举的常见”敏捷绩效指标”又都可以通过加班来达到,两个因素叠加,于是…你懂啦
我听到过无数个团队跟我抱怨,敏捷就是加班。其实并不是。只是在考核指标+短期时间的压力下,团队不自觉的选择了加班这条更容易走,更确定的路线而已。你选择加班来达到目标那一刻,已经没有在践行敏捷了。
那么到底有没有合适的度量参数和方法,保证团队是践行敏捷方法获得成长,并且让组织从团队成长中受益呢?
敬请关注敏捷团队绩效考核系列文章的后两篇:
系列文章二: 不是度量什么,得到什么。而是投入什么,得到什么。
系列文章终篇: 敏捷项目度量的万能公式
本文作者:Lisa Guan,曾经的码农,架构师,PM 现任敏捷教练,专注敏捷组织转型,领导力转型
公众号:生也有涯知也无涯
原创授权发布于管理圈,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