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大家好,今天这篇文章由曹将和星球伙伴「阳阳」共同完成。
看完本文,你将收获:
1、本质挖掘:思维导图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2、操作指引:如何制作思维导图?
3、场景应用:有哪些拿来即用的思维导图框架?
01 被夸大的工具?
思维导图很火。
如果你也经常逛小红书,经常都会看到各种思维导图的分享,或者是用它来梳理某个知识,或者是用它来做计划。
这些图片或者颜色丰富,让人「看见即爱上」;或者结构清晰,整体框架一目了然。
于是,很多朋友就准备学习,期待也能做出类似的作品。
但是,在开始之前,我想先泼一盆冷水:思维导图是一个被夸大的工具。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它的核心作用是用来逻辑梳理,而梳理逻辑的工具不只有它:
有的人可以用便利贴来实现,有的人甚至只用传统的手写笔记实现,还有的人可以借助 Word 、PPT 、Excel 实现。
↑ 思维导图
↑ 便利贴
↑ 手写笔记
↑ PPT
这就如同相机,在没有审美的人手上,只是放大丑而已;但在摄影师那,手机也可以出大片。
所以,在一开始,我们要把预期降低:思维导图只是帮助我们梳理逻辑的工具,但更重要的,还是在于背后的人。
02 思维导图的定义
好了,进入正题:什么是思维导图?
一个比较流行的解释是:它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
这句话有三个关键词:发散性、有效性、图形思维工具。
具体怎么理解?
我们以一个案例来说明。
两年前,自己准备写一篇《 iPad 生产力手册》,当时大脑很乱,于是就想着在一张空白页面上,把思路梳理一下:
在白纸正中央写下 「iPad」;
它的两个作用是「输入」和「输出」,便补充了这两个关键词;
接下来,围绕「输入」和「输出」进行延伸;
之后不断地添加支线,完成了这张思维导图;
为了能刺激自己思考,画了一些图,也使用了多种颜色。
在这个过程中,三个核心词对应的内容分别是:
1.发散性:因为之前并没有一个完整性的内容,而是基于一个基本框架来补充,所以是一个发散性思维的过程。
2.图形思维工具:它是一张图,上面有不同的颜色,不同的线条,还有一些图像。
3.有效性:这体现在两个方面,输入层面,因为图文结合,所以能多维度刺激大脑的活跃度;输出层面,它只有一张图,所以能尽览全局。
所以,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会喜欢它:
提纲挈领,一页尽览。
可视表达,阅读愉悦。
获得感强,自我讨好。
03 思维导图制作三步法
理解了它的定义后,接下来就是如何制作一张简单的思维导图。
核心是把握好三个步骤:
聚拢:将信息整理到一起。
归类:井井有条放置。
可视化:让一切一目了然。
它们对应了我们整理信息、分析信息和呈现信息的三个阶段。
举个例子:搬家时,我们会如何进行整理?
第一步:聚拢,即先把所有的东西放在客厅里。
第二步,归类,即对物品进行分类。衣服、书籍、杂物等分门别类放在一起,再把它们放进对应的空间,比如衣服放在衣橱,书籍放在书架,杂物放在一些盒子里。
第三步,可视化,即给收纳空间贴上标签。比如同一类型的书放在一层,贴上「人文」的标签,偶尔还会画张图在旁边,方便后续查找。
当然,如果想要让思维导图更加严谨,它需要满足「MECE」的要求,即相互独立,完全穷尽。
具体来看:
各部分相互独立。
所有部分完全穷尽。
这么看还是很难理解,我们还是以刚刚的搬家分类为例:
各部分相互独立:衣服肯定不能和书放在一起。
所有部分完全穷尽:衣服要全部放在衣橱里,书要全部放在书架上。
于是,我们得到的就是一张逻辑严密的思维导图。
04 不同场景的思维逻辑
其实写到这里,我们看似已经把思维导图的操作讲得差不多了。
但是,当大家在具体绘制时,仍然会发现很难展开。
为什么?
这主要出现在第二步「归类」里:有了素材,如何把它们放在对应的盒子(空间)里?
这其实就是最考验功力的地方,即:结构化思维的储备。
在这里,分享一些常用的逻辑方案。
1. 问题解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这是思维导图最常用的思维模型,适用于各类疑难杂症。
举个例子:
发现问题:白天工作效率低。
分析问题:微信提示信息过多,睡眠时间不足。
解决问题:白天某时间段断网,专注工作,早睡,保证七小时睡眠。
2. 问题解决(进阶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这个框架里,最麻烦的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板块。要把它阐述清楚,我们需要再增加两个维度:
看向自己:结果与预期在哪些地方产生了差距。
看向他人:与他人在哪些地方有差距。
所以,加入这两个维度后,这个框架就更完善了:
①发现问题:白天工作效率低。
②分析问题:
向自己看:微信提示信息过多,睡眠时间不足。
向他人看:工作安排没分好轻重缓急。
③解决问题:
向自己看:白天某时间段断网,专注工作,早睡,保证七小时睡眠。
从他人那学到:按照「重要-紧急」维度安排工作。
3. 复盘模型:STARE
这是常用的复盘模型:先对整体事件进行回顾,然后提炼出经验。
Situation(情境):发生这件事的背景如何。
Task(任务):要完成什么工作。
Action(行动):采取了哪些行动。
Result(结果):最后结果如何。
Experience(经验):总结出什么经验。
举个例子:足球比赛获得冠军。
S:学院里共有5支队伍参赛。
T:我们队伍要保二争一。
A:坚持高强度训练一个月,训练过程强化基础和团队配合。
R:获得冠军,但是在团队合作上出现了三个失误。
E:基础部分可以适当减少时间,时间重心在团队合作。
4. 梳理任务:5W2H
5W2H也称为七何分析法,可以用来梳理一件事的全貌。
例如,领导突然问:
小徐,请把将这份工作计划彩印1份,今天下班前送到101办公室交给部长,请保证彩印的质量,部长明天要给总经理汇报。
这段内容如果拆分为5W2H是什么样子?
WHAT(做什么):彩印工作计划
WHY(为什么):给总经理汇报
WHO(谁来做):小徐
WHEN(时间):今天下班前
WHERE(地点):101办公室
HOW(怎么做):复印高质量副本
HOW MUCH(多少):1份
这样一分类是不是看得更加清楚?
5. 决策模型:SWOT模型
这是一个做决策的基本框架,它包括了四个维度:
Strengths(优势)
Weaknesses(劣势)
Opportunities(机会)
Threats(威胁)
其中,优势和劣势是从自己角度思考,而机会和威胁则是看外部环境。
一个典型的场景是「求职时如何做选择」,我们以 SWOT 模型来分析:
S:逻辑性较强,文笔较好,专业知识较为扎实。
W:过于关注细节,重大事情决策力较差。
O:学校知名度较高,实习机会多。
T:行业市场下滑趋势,行业人才饱和。
这样分析后对自我认知和外部情况都有更清楚的判断。
6. 任务管理:PDCA 模型
PADCA 模型适用于对项目/任务进行分析:
Plan(计划):制定计划。
Do(执行):按照计划完成工作。
Check(检查):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分析计划与结果产生差距的原因。
Action(处理):制定修改策略,并在下一次执行中贯彻落实。
举个例子:
P:上班前写下工作待办清单。
D:按优先级完成待办事项。
C:下班前检查待办清单完成情况,反思未完成的原因。
A:制定改善措施,并在下一次执行中落地。
以上只是一些基础的分析框架。至于更专业的内容,可以去一些专业网站上进行搜索。
比如个人偏经管模块,所以经常去「MBA智库百科」上看看。
MBA智库百科
05 工具:好用的思维导图软件
好了,最后介绍一下绘制思维导图的工具。有了它们,绘制的速度会加快很多。
1.Xmind
适用平台:iOS/Android/Windows/Mac
推荐理由:
提供多种思维结构形式,同时支持多种结构组合使用。
支持多种风格的Xmind模板,同时支持全平台同步。
2.幕布
适用平台:iOS/Android/Windows/Mac
推荐理由:
一款超好用的思维辅助工具,支持微信/QQ/微博分享。
支持Word大纲笔记一键转换为思维导图。
幕布效果图
要说最喜爱的功能:一键转换思维导图格式。
一键转换思维导图格式
3.百度脑图
适用平台:Windows/Mac
推荐理由:
一款免安装、云存储、易分享的在线思维导图工具。
支持自动实时保存,让你的想法不再丢失。
最喜欢的功能:给每个板块添加链接,分享他人后能非常方便地到达对应内容。
4.石墨文档-思维导图
适用平台:iOS/Android/Windows/Mac
推荐理由:
一款支持多人协作,编辑、修改的思维导图工具。
石墨的混合视角模式让你随时修改错误。
最喜欢的一个功能是:多人协作。有了这项功能,大家便可在一张思维导图里实现碰撞。
5.印象笔记-思维导图
适用平台:iOS/Android/Windows/Mac
推荐理由:
集成在印象笔记内。
可以进行笔记整合。
印象笔记的思维导图,最大的优势是:我们可以选中多篇笔记,一键生成思维导图。
如此,便形成了非常清晰的思维导图目录!
06 我是小结
虽然本文介绍的思维导图,但是希望大家不要神化它,它只是我们用于梳理逻辑的工具之一。
1、要理解它的原理,我们只用关注三个关键要素:发散性、有效性、图形思维工具。
2、在制作上,我们则需要把握三个步骤:聚拢、归类和可视化。
3、最难的地方在于结构化的思维沉淀,本文介绍了五个常用的方案: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②STARE复盘模型;③5W2H事项分析模型;④SWOT分析模型;⑤PDCA任务迭代模型。
4、一些常用的软件:①Xmind;②幕布;③百度脑图;④石墨文档(思维导图);⑤印象笔记(思维导图)。
以上,便是我们对于思维导图的理解。
工具只是我们打开世界的一把钥匙,而如何走到这些门、选择打开哪扇门,取决于我们自己。
希望本文对你有所启发。
本文来自公众号:曹将(ID:CJPPTAO),作者:曹将
授权发布于管理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