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19《第一届中国企业OKR管理实践调研报告》统计:
“ 使用OKR之后,企业并未完全放弃KPI。当下,78%的企业继续使用KPI。”
可见OKR与KPI并存在许多企业内是一个常态。那么这种双结合的使用方式,是否能够给企业带来价值呢,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
首先,需要声明一下我的观点,那就是OKR不是绩效考核工具,但是OKR的结果是绩效考核的重要参考。KPI是绩效考核工具。
在这个前提下, 我们看看OKR和KPI两个工具是不是可以组合在一起使用。答案是:只要你愿意,又有什么不可以!
但是与单纯使用KPI或者单纯OKR相比,同时使用两者不会取得任何额外外效果。
一顿饭吃二两馒头能饱,吃二两花卷也能饱。现在如果有人说,我吃1两馒头和1两花卷会不会更有营养?那么答案是.......
而KPI和OKR, 本质上就是馒头和花卷的区别。我们来看看为什么。
绩效考核里,有两种指标,一种是定量指标,一种是定性指标。
定量指标是可以计数或者计量的,例如:
营收达到1000w。
产量提升xxx%。
质量事故少于xx起。
客户满意度不低于xxx。
定性指标是可感知,难量化的指标,例如:
责任感,积极性, 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应变能力,影响力,忠诚度等等。
定量指标的考核靠数据统计。定性指标的考核靠管理人员的主观打分。
困扰人们的绩激励效果差、不公平等问题, 大部分都是“定性指标”的考核带来的。因为定量指标往往有数据可以追溯, 而定性指标则有以下问题:
1、定义模糊,量化标准模糊
考核时,领导给A的责任感打了4.5(10分制),认为A的责任感差。A回去做了很多自己职责外的工作,认为提升了责任感。
年底评估时,领导A的责任感又打了4分,因为A两次漏接了客户的电话。
请问A是什么感受?
这种情况就是因为定性指标覆盖面广,人们给他定义时,往往不能覆盖全面, 不同人在理解的时候,也会产生偏差导致的。
领导给A的积极性打6分,要求他未来提升一下积极性主动性。A回去努力提升,且自我感觉有很大提升。
年底评估时,领导给A的积极性还是打了6分,评价A说积极性提高的还不够。
请问A的感受是什么?
这种情况就是由于定性指标量化标准上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导致的。
2、定义模糊,量化标准模糊
既然是主观感受,就无法避了解片面的情况:
领导给A打高分,认为他比团队里其他人更积极。其他人则认为A只有在领导在场的情况下积极,这个打分不公平。
领导把晋升机会给了B,没给C。理由是B比C更加负责,出问题更少。但C认为B出问题少,是因为从来不接复杂的有风险的工作。
领导认为D擅长沟通, 给他晋升到一线管理职位上, 其他人感叹会干活的不如会做PPT的。
这些定性指标考核中存在的问题, 是影响人们内驱动力的主要原因。
由于量化标准模糊、定义模糊、考核的时候凭借主观感受,它使得员工在某定性指标上的表现,呈现出复杂性和多面性。
用一个简单的分数来描绘这种多样性,结果就是很难让被考核人信服和接受。
另外,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正是由于定性指标的这种模糊特性,且管理者具有最终解释权,使得定性指标的考核成为中高层在做权力寻租,利益输送,压榨下级等操作的时的主要工具。而定量指标则由于可统计,且相对客观,所以不太有发挥空间。
回到KPI和OKR上来看,之所以说他俩是馒头和花卷,是因为二者都只能度量可量化指标:
1: 两者在制定的时候都要遵循SMART原则,其中M是指Measureable(可量化)的。对定量指标的考核,二者是没有区别的。对于不可Measreuable的东西,例如定性指标,两个工具在理论层面都没有给出可操作的方案。
2:两者都聚焦结果而非过程。KPI对关键绩效指标的定义是“衡量某一位岗位人员工作绩效表现的具体量化指标,是对工作完成效果的直接衡量方式”。(来源:《关键绩效指标:KPI的开发、实施和应用》);
OKR对Key Result的定义是:“具体的、.....能够实现的。最重要的是,它们必须是可衡量、可验证的。......'如果没有一个具体数字可以衡量这些结果,那么它就不能算是 一个关键结果。' ”(来源:《这就是OKR》)
所以从定义上来看,它们都是在讨论“结果”,而非“过程”。而定性指标都是在过程中发生的,是产生“结果”的原因。它并不在OKR和KPI的考虑范围内。
当然有人可能说,通过有效的度量结果,能够反向督促人们去改善“过程”。我想补充一点,除了“改善”原因之外,996、PUA之类的方法也可以提升结果。根据最近发生的PDD、阿里等新闻事件来看,显然在管理实践中,后者被更广泛的采纳。
如果企业的出发点是提升绩效度量的有效性,发挥绩效系统激励员工的作用,那么引入OKR,无论是全部替代KPI还是部分替代KPI,本质上都是用花卷来替代馒头,视觉上花卷可能更好看一些,但营养密度上不会有任何提升。企业需要使用OKR或者KPI,组合适当的定性指标考核工具来构建整个绩效系统。
企业引入OKR时,往往还有另外一个期待,即使用OKR聚焦目标,让公司的战略和上级的要求能更好的落地,减少执行过程中的产生的偏差。事实上如果企业用KPI的时候没能做到聚焦目标,换成OKR同样也不会有大改善。 如果大前提是聚焦任务列表,缺乏授权以及容错、试错的精神,那换什么工具结果都不会有大差别。
本文来自公众号:北溟大橘,作者:管婷婷
授权发布于管理圈。